一、体育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就13种吧,我也无能无力了,帮你顶顶吧 1体育科学 2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3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4体育与科学 5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6体育学刊 7中国体育科技 8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9 体育文化导刊 10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11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12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13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二、南京体育学院学报怎样发表文章
要在南京体育学院学报上发表文章,你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 首先,确定你的文章符合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的主题范围和发表要求。你可以通过学报官方网站或者联系编辑部了解期刊的主题范围、投稿要求、格式要求等信息。
2. 撰写文章并按照学报的投稿要求进行排版和格式编辑。确保文章内容符合学术规范并且结构完整。
3. 在学报官方网站上找到投稿通道,按照要求注册账号并上传你的文章。可能需要填写投稿表格并按照指引提交相关材料。
4. 审稿和修改。提交后,你的文章将会进行同行评审。可能会收到审稿意见,需要根据审稿意见进行修改完善。
5. 最终稿件录用并发表。如果你的文章被录用,编辑部会通知你文章的发表时间和印刷版号等相关信息。
请注意,具体投稿要求和流程可能会因学报不同而有所不同,建议你仔细阅读学报官方网站上的投稿指南,或者直接联系编辑部咨询。祝你成功发表文章!
三、体育教育训练学期刊都有哪些
1、 《体育教学》杂志是由首都体育学院主办、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学校体育专业委员会协办,以全国大中小学体育工作者为主要对象的科普性期刊。办刊宗旨以服务于全国广大中小学学校体育工作者为宗旨,坚持导向性、科学性、实用性的办刊方针,反映学校体育改革新动态、新理念、新思想,交流、推广体育教学方法、手段和技术。栏目设置有教改论坛、信息问题讨论、教学探蹊、教材教法、集思广益、教案选登、教学一课、运动保健。
2、 《体育科技》(季刊)创刊于1979年,是由广西体育科学研究所主办的体育刊物。刊主要刊登与体育运动项目有关的竞技体育的选材、训练技术、战术和运动医学、生理、生物力学、运动心理学、体育管理学及学校体育、群众体育的学术论文,并介绍国内外有关学科的先进成果,为提高体育运动水平提供各种科技信息。设有体育社会学、运动训练、运动医学、运动心理、运动生理生化、运动营养、全民健身、体育教学栏目。
3、 《体育世界》体育刊物。内容有探讨体育重要性、如何开展体育教育等问题,刊载公关体育的法令章程、教材、交流中外体育教学经验及各种运动项目的技术训练方法,报道国内外的体育新闻,对广东体育情况介绍尤多。栏目设置有体育教学、运动与训练、社会体育、运动人体科学、体育理论研究、运动心理学、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史研究。
4、 《体育科学研究》(双月刊)创刊于1984年,是由集美大学主办、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主要反映我校体育教学和科研的科研成果,也发表国内体育科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具有教高学术水平的研究成果。旨在促进我国体育科学的学术交流、促进体育科学的繁荣和发展。力求报道能代表我国体育科学研究学科前沿和动态水平的学术文章,力求体现我国体育教学与研究的制高点。荣获1995年高校学报评比中获“学报进步奖”。
5、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双月刊)创刊于1985年,是由武汉体育学院;中国成协体育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体育学术理论刊物,是全国体育成人教育领域惟一的一家学术刊物。自1985年创刊以来,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刊宗旨,大力宣传党和国家的有关成人教育的方针政策,反映体育科学化进展的情况和学术前沿研究成果。获湖北省百强期刊称号、2001-2002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先进集体.
四、山东体育学院一共几个校区
山东体育学院总共有2个校区,分别为济南校区和日照校区。
一、山东体育学院总共有几个校区
济南校区地址为济南市历城区世纪大道10600号、日照校区地址为日照市东港区山东路685号。

二、山东体育学院简介
山东体育学院创建于1958年,是国内高水平省属普通高等体育院校。学校建有济南(校本部)和日照两个校区,总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各类训练场馆约17万平方米。山东体育学院青岛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运动休闲产业学院)正在建设中,项目一期占地605亩,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7亿元,为政府交钥匙工程,拟于2023年交付使用。
学校现有教学机构12个,包括国家足球学院、国家篮球学院、中国举重学院3所“国字号”学院和1所附属中学(挂山东省体育实验中学牌子,设初中部和高中部,办学规模3000人,面向全省招生)。其中,国家足球学院、国家篮球学院是全国唯一省部共建的以足球、篮球为特色的应用型国家级专项运动学院。
学校以体育学学科为主,是山东省2017—2023年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全国首批体育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和体育学硕士一级学科授予权单位。体育学一级学科下设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运动康复学等5个二级学科,以及3个体育专业硕士学位培养领域(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与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英国拉夫堡大学等多所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现有在校生1万余人,其中本科生8300余人、研究生600余人、中专生1300余人。现有本科招生专业17个,其中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休闲体育、体育经济与管理4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体育教育、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人体科学、特殊教育、运动康复、应用心理学、健康服务与管理、舞蹈表演等8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拥有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特殊教育、运动训练等3个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培育立项建设专业群。学校在全国首创马术运动与管理、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先河。
现有教职工726人,其中正高级58人、副高级235人,博士生导师12人、硕士生导师227人。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专家等高层次人才51人,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其他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团队7个。
学校现有运动健康与健身科技重点实验室、体育健身器材装备与技术重点实验室、运动戒毒实验室、运动与健身科学实验教学中心、运动与健身科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运动监控大数据中心、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中心、数字体育实验教学中心等29个重点实验室和教学示范中心,各类仪器设备总值约2亿元。图书馆藏书261万册,是省内最大的体育文献信息资源中心。
“十三五”以来,学校累计获批国家级项目17项,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同时,获批省部级项目等200多项,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5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50余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100余项。获得教学科研奖励30余项,包括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山东省教学成果奖13项、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由我校发起并承办、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主办的“全国体育科技创新大赛”永久落户我校。
学校不断深化“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创建了28个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和文创基地,包括国家体育总局科学健身示范区、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一带一路”国家体育文化研究中心、全国幼儿体育发展研究中心、山东省科学健身指导中心、山东省校园足球发展研究中心暨校园足球训练总营、山东省体育产业研究院、山东体育政策研究中心、山东省体育健康产业创新创业共同体、山东省互联网+体育科技协同创新孵化基地、山东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中心、齐鲁体育文化遗产博物馆(齐鲁体育文化研究中心)、齐鲁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发展中心、山东省体育艺术发展研究中心等。受省教育厅委托,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和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联合秘书处、山东省省级体育专项特色学校管理办公室设在我校。学校主办《山东体育学院学报》《山东体育科技》2个学术期刊,打造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级品牌赛事——SCBA全国篮球联赛。
学校主动探索专业体育院校服务国家奥运战略新路径,创新推进“训科医教培”五位一体训练基地建设,与国家体育总局有关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单项体育协会及地方体育主管部门共建了国家举重队备战奥运会训练基地、国家田径队备战奥运会训练基地暨中国田径协会青训基地、中国橄榄球协会奥运备战基地、山东省体育局日照训练基地。首创了运动监控大数据中心,研发了备战奥运科技保障车,组建了多支科技服务团队,积极助力奥运备战。